《大学日记》(三十)辛苦一天、收获满满
2021-01-17动态说说站长41025°c
A+ A-《大学日记》(三十)
辛苦一天、收获满满
小说连载/刘孟虎
30日晚上,赵婉婷翻来覆去,就是睡不着,也不知道振国到家了没有?打电话吧,又觉得唐突,不打吧,又非常担心。
一直以来,自认为很理智,看着别人卿卿我我,浑身就起鸡皮疙瘩。有人婆婆妈妈,总是不以为然。
现在轮到自己了,躺在床上辗转反侧,如百爪挠心,总以为有事将要发生。
原来思念,是一种莫大的痛苦,让人寝食难安,万事尽休。思念,也是一种无比的幸福,使人如痴如醉,欲罢不能!
那个心如止水的赵婉婷,哪里去了?努力让自己不去想他。打开桌上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只翻了几页,字里行间全是振国的影子,便翻不下去了。
睡觉又睡不着,望着窗外发愣,低下头来深思,反倒越来越清醒了。使劲儿挠着自己的头发,再晃晃自己的脑袋,哎呀!几乎要疯掉了!
忍不住,拨打视频通话,没想到居然通了!屏幕里一片漆黑,后来才看清楚了,振国泪痕满面,气喘吁吁,好像是刚哭过的样子。
说他还在路上,再有一个小时,才能到家。细思量,千里之遥,担心也没用!挂了电话之后,婉婷更睡不着了,那是什么地方呀?漆黑一团,他会不会有危险呢?
想起了高胜美在《我为你担心》里的唱段:“爱到不能回头,就连回忆也是折磨,不必担心我哭,虽然我已迷了路,爱怎么会越来越痛,我不懂,往事一幕幕……
一个晚上迷迷糊糊地,都没有怎么睡觉。第二天还得早起,总担心被家人察觉到什么?
早饭后,刘玉兰招呼全家人,在客厅里等待,建国七十周年庆典的直播。婉婷心神不宁,想打电话,又不好意思走开。
九点钟,“七十周年庆典”准时直播了。只记得:第一项是庆祝大会,总理主持, 致辞。
第二项就是阅兵式了,当看到地面突击、防空反导、海上攻击、战略打击、信息支援、后勤保障等模块时,婉婷没有被国家军队的强大所吸引了,依然忘不了对振国的思念。
刘玉兰却为祖国的强大所感动,而热泪盈眶,婉婕不停地,在客厅欢呼着。赵德平在旁边,一边抽烟、喝茶,一边看着节目,也为阅兵的场面所震撼,表面平静,内心已是激动不已。
只有婉婷一个人,有点心不在焉。人在陪着家人看直播,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,伴着受苦受累的李振国了。
第三项是游行方阵,大家评价着,各省的花车,哪个有创意?那个科技含量高?同时,也努力寻找着,陕西省的彩车在哪里?从期望满满,到失望至极。
陕西彩车,竟然拉了一车青砖!似乎打算通过秦砖汉瓦,传递十三朝古都,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没想到在晴空下,与其他省份的彩车相比,显得朴实无华、毫无新意。
尽管后来才知道,它不但有创意,而且还是高科技的结晶呢?那些灰色的方块,是250多块、36组不同造型的升降模组,和上千块小LED屏。
通过计算机的精确控制,在升降过程中完成秦岭、宝塔山和现代城市的三种造型变化,还有一系列影像,和声光电技术呈现。
但当时,人们的确没有看出来,它的灯光效果。短短的几十秒,一晃就过去了,难怪被人们误会了。然而,在婉婷看来,哪个省的彩车还不都是一样?
她拿着手机,心神不宁,总想着,振国会打电话来。从昨晚到今早,从早晨到中午,国庆典礼都结束了。
刘玉兰兴致正浓,还想看看重播呢!婉婷借口说要看书,就回自己房间了。
刚进房间,李振国真的打电话来了,慌乱中,她居然错按了键,直接就拒接了。期待的电话,就这样没有接上,懊恼不已。不过她认为:李振国还会再打电话来的,结果,等了大半天也没有。
这正好给了婉婷,回电话的理由。于是,反锁了房门,拨通了振国的视频电话。在电话里,可能是太紧张了,赵婉婷一味地,表达着自己的担心。而李振国却专注于汇报,一天来的劳动成果。
婉婷并没有注意振国说了什么?却把注意力放在了,李振国衣衫的褴褛、脸庞的黝黑,和他周围无边落木的萧条,收过玉米后的满目狼藉。
含着眼泪说:“振国,你回来吧!”振国只顾了表现自己,完全没有注意到婉婷眼中的泪花。
更不理解婉婷,为什么总是说:“你回来吧”。于是问:“为什么要回去呢?收了玉米之后,我还要种小麦呢!”最后,婉婷无可奈何地挂了电话。
生长在城市的赵婉婷,哪里能知道农村生活?她只知道粮食,是农民伯伯种的。是如何种出粮食来的,她并不知道!她也无需知道,都是拿钱买的,难道是抢来的不成?
她更不会知道,在所有消费中,为什么粮食的支出是最便宜的?多少年来,其他物价翻了无数倍,唯有粮食的价格,总是上不去呢?她又怎么能知道,李振国的心思呢?
李振国不光是大学生、退伍军人,他还是农民的儿子。他的根在农村,他还有年迈的父母要养!任何人对自己的出身,是无法选择的,农民的儿子注定了,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!
婉婷跟一般女孩子一样,把事情考虑的太简单了。爱一个人,就要进入他的生活,尽可能了解他的一切。然后考虑,是否接受这一切,包容这一切。
城乡之间不仅是自然环境、生活方式的差异,就是思想意识、道德行为也有着差异。甚至在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方面的差异,也是非常大的。
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,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。当时大部分人不理解,也不情愿,认为城里人,凭什么要到乡里去?其实那时的乡里人,也不大愿意到城里去。
最近,有学者研究认为:“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,是由当时的返城知青创造的”。哪么,他们怎么能创造如此的辉煌呢?结论就是:上山下乡为他们鉴定了生活、事业的基础啊!
城乡差距依然很大,农村是贫家难出贵子、却常有孝子。而城市是富家多出贵子,却难出孝子。对子女投入越多,就飞得越远,便越指望不上!
对婉婷来说,应该到农村走一走,看一看,不仅对他与振国的关系,就是日后的发展,也是大有好处啊!
婉婷哭过之后,开始冷静地思考了,是不是,自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,李振国不是想回来,就可以回来的呀!
他在农村长大,是苦出来的一代,也正是因为这样,振国才与众不同,自己才那么喜欢他!
以后有机会,婉婷一定要去振国的家看看。以之来弥补自己养尊处优、眼光狭隘的不足。想通了也就放下了,婉婷下楼来,准备帮妈妈做午饭了。
李振国此时,才吃完早饭,借了一辆架子车,一口气拉到了山顶。
突然发现:地头的玉米棒子多了很多!正纳闷儿,见哥哥伟国,提着一竹篮玉米棒子,从地里走了出来,原来是哥哥在帮自己掰玉米了。
“今年的苞谷长得好,我担心你一天掰不完”,李伟国说着,把大竹篮放在一边,从兜里掏出旱烟锅,说道:“来坐,咱兄弟俩坐一会儿”。
振国还能说什么呢?倒底还是亲兄弟啊!跟小时候一样,坐在哥哥身边,感到非常安全,也无比惬意。
伟国讲了分家的过程,最后唉声叹气的说:“就是要分家,也得等弟兄你回来啊!但你嫂子非得马上分。寻死觅活的,我也是没有办法啊!”伟国抽着老汉烟,低着头,说不出话来。
振国原本对分家的事,就耿耿于怀,听哥哥这么一说,便释怀了。毕竟是亲哥啊!嫂子是怎么样的人,自己心里最清楚了,要求太高也不现实。
振国不打算计较了,树大也会分枝嘛!更何况,现代社会,哪有不分家的道理?只是对今后,父母的生活担心而已。
“哥,你也别往心里去,你儿子都那么大了,分家是早晚的事儿,只要你们一家人好就行了”,李振国安慰着大哥。
其实大哥也不容易,作为家里的老大,很小就帮父母干活了,书也没读多少。在农村不是有这一句话吗?“当儿不要当大儿,当女不要当小女”。
伟国说:“你放心读书吧,虽然分了家,我也会照顾好咱父母,庄稼也能帮着种”。振国说:“谢谢哥哥,这段时间我的压力的确很大,都不想继续上学了!”
“别胡思乱想了,无论如何,学还是要上完的”,振国的眼泪再也噙不住了,像下雨滴似的,“叭叭叭儿”地,直往下掉。伟国拍着他的肩膀,继续说道:“让兄弟受难了,都是当哥的不好啊!”
就这样,弟兄俩捐弃了前嫌,联起手来,三亩地的玉米,很快就掰完了。剩下的事情,就是往家里运了。他劝哥哥去忙自家的农活,自己一个人,就能把玉米棒子运回去。
他先把所有的玉米棒子,装进了蛇皮袋子里,然后一袋袋地扛到大路上,装上了架子车。一个人拉车,不宜装得太多,路面太窄,坡度太大,容易翻车。
振国打算用四趟,把玉米运完,一车大概就装七八百斤的样子。他把家里所有的蛇皮袋子都拿了来,把玉米全部装袋之后,就可以专门往家里运了。
虽是下坡,坡陡弯急,搞不好也会翻车。装车时尽量朝后面装,主要靠惯性滑动,人只有在转弯处控制车速,提前缓慢转向。常有人由于速度太快,或转弯太猛而翻车。
把玉米棒子运到家后,倒在院子中间,由父母共同,剥皮、辫辫儿,然后堆在一旁。等振国在院子里搭建好玉米架,再把整辫的玉米,挂上去晾晒。一般到了冬天,农闲时间,一家人围着火炉,才脱粒、晾晒、收藏。
收获的季节,在家家户户的院子里,这边金灿灿的玉米架,那边红彤彤的辣子架。屋檐下还有成串的大蒜、各种干菜,这就是农家一年来收获的一部分。
这些产出,主要是供自家食用,如有多余,或缺钱花时候,才会拿出一部分来,运到几十里以外的庙头镇,卖掉换成钱,用于消费。
在农村,只要人勤快,能吃苦,温饱是没有问题的。只是手头紧了点,但关键是要有劳动力。
李振国用了大半天的时候,便把三亩地的玉米给掰完了。兴奋之余,决定向赵婉婷报喜,拨通了视频通话后,先让婉婷看了一下,自己大半天的成就。
婉婷为什么会不太高兴呢?不夸奖也就算了,干嘛还板着个脸,一个劲儿地说:“你回来吧!”。
农活才干了三分之一,怎么能回去呢?振国想:只能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她身边有人,说话不方便。
当运到最后一车玉米棒子时,李振国还录了一段“快手”。发到了朋友圈,这才乘着晚风,拉着架子车,往家里赶。
夕阳正红,晚风凌厉,雾霭从沟底浮起。各大山头,已经看不见联系,又成了大海中的孤岛。雾气越来越浓了,与村庄上空的炊烟,再次融合,天就这样黑了下来。
农村的一天即将过去,飞鸟归巢,牛羊回栏。劳累了一天的人们,此时回到家里,把大门一关,与家人们一起,享受着小别重逢的快乐。
儿孙绕膝,家长里短、共话桑麻,其乐融融。每当这个时候,才是农人的一天来,最幸福的时光。